由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參與協作,十多位設計師擔任顧問導師,帶領70位設計系學生將傳統與創新意念揉合,為十間大澳老店翻新及設計,讓公眾認識店舖的歷史故事。

「大澳商舖Go!」設計概念展覽

日期:2021年12月24至27日(五至一)
時間:11:30-17:00
地點:永助聖母小堂

蘇廬

地址:吉慶街86-88號

組別名稱:蘇廬棚頭茶歇(香港專上學院)

簡介:⼀間擁有棚頭的咖啡室,客⼈可⼀邊欣賞河涌,⼀邊歎咖啡。店舖除有靚景之外,食物也相當有特⾊,有香濃⾖腐芝⼠蛋糕、Tiramisu、雞翼蝦⼦麵等等。

組員:陳悅朗、張淨慈、關敏妍、梁芷僑、吳澄璧、黃貝瀅

小組導師:申念茵

指導:梁雯蕙

設計概念:
蘇廬棚頭茶歇是一家包含大澳地區文化與風景之地。為了令更多的遊客體驗原大澳的特色,蘇老板和我們決定翻新在蘇廬門外那帶有懷舊風格的手推餐車,把它設計為一所流動的咖啡店。為了突顯大澳的漁村風格,我們運用了土生土長的家鄉漁村元素,例如棚屋、特色海產與悠閒的午後氛圍,作為裝飾。此外,餐車的功能性亦是重要的設計考量,因為蘇老板盼望咖啡車日後可以在各類並各處的大澳活動中派上用場。我們都花了心機去改動餐車的收納空間與操作方面的舒適度。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由於大澳的地理位置是於遠離城外的郊區,環境優静亦没有一些繁忙都市中的錯綜複雜感,來者都會帶著一份旅遊的心情前來,擁有絕佳觀景位置的蘇廬咖啡店正好成為來者的落腳點。蘇廬確實是一個可以透過悠閒漁村氛圍令人放鬆的地方。藉以「家」的感覺作概念,顧客能在蘇廬這裡連結到不同人的故事,也可以透過留言板和牆上的合照尋找到不同顧客的足跡。店內滿滿的懷舊物件及暖色調的燈光,能襯托出舊時代樸素的悠閒雅調。人們品嘗咖啡的同時,可以試着在一片美景中暫且逃離現實,重新思索人生,在此世外桃源感受鄉情的擁戴。

勝利香蝦廠

地址:石仔埗街10號

組別名稱:香港理工大學

簡介:「勝利香蝦廠」在上世紀 30 年代便開始營運,李錦平先⽣是這家家族式經營的品牌的第⼆代管理⼈,穩定的品質與產量是各⼤企業與其合作的重要原因。

組員:鄭栢淇、鄧銳銘、王永熹、陳文驍

小組導師:Michael Chan

指導:Sam Fu, Kagn Ho

設計概念:
設計方案基於蝦醬廠的歷史。我們的方法是為工廠創建一個戶外裝置,吸引遊客的注意力,並將釣魚的核心過程可視化。

蝦醬廠的廠址就在海邊,而人行道就在工廠旁邊。製作蝦醬的所有過程都是公開的。然而,最重要的過程,捕魚不能再看到了,因為政府已經撤銷了捕魚許可證。在這種情況下,勝利不得不從中國進口蝦。

我們的設計是在建築物上安裝一層薄薄的平紋細布的漁網,將海浪和捕魚過程可視化。當漁網和織物被抬起時,它隨著風輕輕流動,有圖案,與自然產生互動。面料的柔軟與漁網的搭配,營造出有趣的視覺效果,暗示著工廠古老的輝煌歷史。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大澳的漁業生活源遠流長,人們居住在沿海地區獨特的吊腳樓和漁家,提供了充足的鹽、魚、蝦等海洋資源。擁有鄉村生活方式的大澳已成為香港郊區的一個陽光充足的地標。

勝利香蝦廠是製作蝦膏和蝦醬的歷史悠久的工廠。我們對他們為我們提供如此精緻的調味品所做的努力感到感動和感激。我們希望這一傳統能夠延續下去,並且永遠流傳下去。

此外,我們欣賞業主和客戶之間的社會關係。他們已經表明,他們不僅將客戶視為利益集團,而且還是朋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任何類型的人都很友好,我們對此表示讚賞。

華利⼩食

地址:永安街73號

組別名稱:唔華利知(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簡介:早前以販售釣⿂、⿂具⽤品為主,現今因應⼤澳旅遊業發展蓬勃,所以在⾨⼝做起特⾊⼩食的⽣意。

組員:林樂淇、李佩儀、黃卓然、曾朗程、何思朗、何映彤、張禮皓、周劻旻、吳頌泓

指導:Ken Cheung

設計概念:
華利士多扎根大澳接近半百年歷史,售賣的商品種類繁多,由市井小吃至釣魚漁具都應有盡有。士多亦不乏創新,不時製作出新口味的茶果,為大家帶來新鮮感。

根據他們的經營風格,我們的設計概念是"從懷舊中創新"。從華利的木牌匾中提取靈感,並以木材為中心貫穿整個店面,突出士多的傳統風味。我們修飾了他們已有的面貌,並以木器質感帶大家走進華利的故事,在不影響他們往日的使用習慣時帶來一個全新形象,讓整個鋪面更為"華利"。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大澳的商鋪記錄了香港的今昔,也是大澳與外界連接的橋樑。

它們保留了香港漁村傳統的風味,在沒有被高樓遮住的藍天下售賣著蝦醬、茶果和許多香港的特色小吃,在茶香彌漫中保持獨有的節奏。

如果不走出大澳,想要買到便利店商品可以光顧賣雜貨的商鋪。大澳商鋪和鄰里關係密切,會為大澳居民購入便利店商品,他們做生意不只是為了賺取金錢,更看重的是人情來往。

華記餐室

地址:永安街35-37號

組別名稱:香港專上學院

簡介:有50多年歷史,前⾝是酒樓,主要做到滙服務(唱⼤戲或任何⼤型活動)、租借碗碟(舊時婚喪喜慶時提供服務),現已轉型成餐室繼續為街坊提供飲食服務。

組員:馮翠怡、江子柔、李靖樺、施栢恩、唐裕明、黃家俊、黃芷晴、黃悅芯、楊詩敏

小組導師:陳啟晶

設計概念:
華記餐室由在大澳土生土長的老闆榮哥接手經營已逾三十多年。店舖從酒樓轉型餐室,經過榮哥一家三代人的傳承,華記始終凝聚着一份由老闆、員工和顧客交織出的人情氛圍。樸實是大澳之風,真摰是華記所持。設計以華記的人情味為主題,透過收集餐室中各人各物的故事,將其以視覺化的形式在裝潢、餐牌、商標等設計上呈現予大眾。除了希望設計能勾起本地街坊一番回憶尋味,亦期盼能成為華記和旅客溝通的引子,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連繫。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大澳商舖文化正體現在居民對大澳的情懷和本性的堅持。縱使不少跟榮哥一起成長的坊眾已離開大澳打拼,他卻因一份大澳情留守祖業。雖然大澳有發展旅遊業的空間,榮哥仍然以服務寥寥二百來人的大澳街坊為重。不追求花巧噱頭和高調吹捧,只一心提供務實便利的服務,期盼明天店內仍是高朋滿座,與一眾街坊噓寒問暖的美景。這一份大澳情充沛在華記每個角落,成為商舖的動力和理念。店承樸實、重人情的大澳遺風,在商業世界中難能可貴。

⽇利海產

地址:永安街23號

組別名稱:香港專上學院

簡介:⼤澳老字號海產乾貨店,現主事⼈為第⼆代,舊時是⼤澳較具規模的鋪頭,時常需要聘請幫⼿曬鹹⿂、乾貨,店舖歷史逾70年。

組員:何羨婷、趙頌盈、洪嘉恩、劉珈余、李浩楠、曾愷晴、黃嘉洛、王坤朗

小組導師:李國泉

設計概念:
相對那些重視銷售的商鋪,日利海產卻以「分享」 的概念作為經營的核心價值,事事以客為先,以「親和力」與客人建立關係。店主那種安心立命,隨遇而安的態度,是一種「慢活」的生活哲學。

在銷售的同時,店主也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大澳的漁業歷史一併與大眾分享,當中亦存在傳承的價值。除了推介優質的產品外,店主夫婦亦樂於分享其乾貨食譜,讓客人樂享其成,給客人帶來窩心的購買經驗的同時,也傳承了一種生活的小智慧,也是一種久違的「人情味」。

因此,我們的設計概念是藉著日利海產的「親和力」為軸心,在展示大澳海產文化特色外,也希望可以加深店舖和客人之間的互動。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大澳這個地方彷彿把時間凝結了,一幕幕昔日的水上風光依舊呈現,處處散發出令人懷緬的純樸風味。大澳的商舖種類繁多,從生活雜貨、工藝品、餐廳、咖啡室,以至海味店舖等。 店鋪都各有特色,但都是朝着同一目標發展,以宣揚及保留大澳原有水鄉特色為重心,這讓我們感覺到大澳居民都十分注重自己生活步伐,不會隨波逐流。透過是次活動,我們藉著店舖設計再造,令到市區或外國遊客再次認識香港原有的漁港樣貌,在遠離繁忙都市的氛圍下,享受漁村的片刻寧靜,使香港昔日的風土人情及漁村風情得以延續。

⼤澳益昌號

地址:永安街43-48號

組別名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簡介:⼤澳老字號益昌號,1938年開業,以做鹹⿂起家,有自家曬場,後來轉投入做蝦膏蝦醬與醬料產品,並獲得市場好評。

組員:李靜林、楊顏叡、阮天怡、宋永峻、蘇海彤

小組導師:Tony Sir

設計概念:
我們以「曬」為主題。「益昌號」有一個自家的天然生曬場地。他們的海產捕獲後直接剝殼曬乾處理。由於大多數人們只是熱衷購買手信,很少會留意商舖產品背後的故事。我們會利用商舖的地理位置,還有不同製作產品的工具,加入產品背後的故事。將會作出新的裝飾佈置。平衡商業與大澳本土文化的特性,增加人們對商舖的認識。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當大家想到大澳的初印象是一個漁村和是一個遠離都市繁囂的地方。大澳有一個只是屬於他們的時間表,日間營業,黃昏下班,沒有狂歡夜間生活。而每次進入大澳都一定會爭取買當地的手信,首選必定是咸魚、海味、 蝦醬等。因為商舖售賣的產品都是天然和人手自製的,沒有任何添加劑。大澳商舖除了賣貨真價實和足料貨品外,也附贈一份來自大澳原居民的人情味。

復興⾏

地址:永安街4號

組別名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簡介:在⼤澳開業 8 年的「復興⾏」是在⼤澳旅遊業開始興起時,第⼀間主打⼩食的食肆,招牌除了⼤⿂蛋與彈牙爽⼝的⼤墨⿂外還有熱情開朗的老闆夫婦。

組員:郭巧兒、梁晞諾、李紫雲、梁曉娜、盧綽鈴、莫鈞婷、蘇婉樺

小組導師:Tony Sir, CM Jao

設計概念:
我們設計的概念是基於復興行3大元素,包括新舊合一、黃生黃太的形象、他們的匠人精神。我們的設計目的包括推廣復興行的大澳三寶,所以我們將大澳三寶卡通化,製成卡片去介紹美食的特色。而且我們會重新設計和美化「復興行」店舖陳列及形象,包括用大澳獨有的漁村風貌,例如小艇、木材、竹去設計bar枱和重新陳列他們的貨品,令海味產品的擺設更美觀。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大澳擁有漁港風貌和獨有的大澳棚屋。我們所有的組員都認為,大澳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漁港,別具風土人情。棚屋、水道、小艇構成一幅獨有的大澳風情畫。原居民的生活純樸、悠閑,還有到處可見的小貓咪,與城市中急速的節奏形成強烈對比。大澳的商舖不太商業化,多數店舖買的都是大澳的特產—海味,充滿大澳風味。

張財記

地址:吉慶街41號

組別名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簡介:⼤澳的「張財記」以家族式經營,傳⾄張志明已是第三代管理⼈,早年店舖號為「新光⾏」專賣漁⺠出海使⽤的⽔火燈,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招牌的產品是⽯磨蝦膏蝦醬。

組員:李庭峰、彭清韻、黃鈺婷、陳浩揚、程馨怡

小組導師:Popo Leung

指導:Max Lam

設計概念:
張財記是大澳一間蝦膏蝦醬的專門店。由售賣漁具、代理汽燈,到堅持以人手石磨製作蝦膏蝦醬成就出張財記八十年來獨有的味道。除了保留到傳統的味道,亦在多年的磨鍊中製造出自家的新口味和銷售方式。

為要呈現出張財記與大澳之間的關係,在設計構思上以大澳棚屋的棚頭作為設計元素,以霓虹燈製成的「張財記」和「蝦豬餅」來代表傳統與創新的融合,還有昔日的「汽燈」作點綴,以新的方式重新展現棚頭,棚頭上面除了陳列蝦醬產品,亦會展示張財記以人手製作蝦醬的過程,希望客人除了可以買到蝦醬外,還可以用第一身感受體驗製作蝦醬的過程。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大澳由昔日的漁村,蛻變成現今的旅游景點。街道上到處都有著特色的生曬或醃製海味舖等,令整個大澳都充斥著海鮮的鮮味。除此之外,大澳商舖之間的濃厚人情味亦是特色之一,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店舖相輔相成,有不少商舖都在售賣各式各樣的大澳特產,吸引許多遊客來到大澳感受和了解更多大澳獨特的味道。今天的大澳,區內逐漸加入現代元素的店鋪。亦有很多店鋪仍然保留當地獨特的文化。走進店鋪能夠感受當地風情,彷彿穿越時空,與舊日的大澳接觸。

⾞站⾖腐花

地址:永安街57號

組別名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簡介:⼈稱⾖腐婆的卓太,⾃⼗七歲起嫁入⼤澳後,便開始在⼤澳⾞站開店售賣⾖製品與⾖腐花,近年來才搬遷入現址。

組員:陳旭昇、許芷珊、吳林霞、王世堯

小組導師:Popo Leung

指導:Max Lam

設計概念:
車站豆腐花是一間在大澳歷史悠久,多年堅持以人手手工製作豆腐花的老店。設計靈感來自豆腐婆婆的故事,從超現實的插圖和線條,營造出新舊結合的效果。希望客人感受到店舖的歷史,從豆腐花的香味,體會到大澳獨特的人情味和温暖且熱情的招待。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我們認為大澳商舖文化充滿歷史,大多數店舖都是見證時代的變遷,每一間商舖都充滿着令人着迷的故事,只要了解店舖的背後故事,就能夠發掘到店舖與大澳的關係密不可分。大澳居民自給自足,前鋪後居的建築特色更令每一間店鋪代表了每一戶,便成為大澳獨有的文化。

⽔鄉茶寮

地址:石仔埗街111號

組別名稱: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簡介:漁⺠出⽣的鄭太,於⼤澳開茶寮逾10年,是⼤澳唯⼀⼀間茶室,結合了⼤澳⽔資源與中醫養⾝學問,希望可以利⽤⾃⾝專業回饋社區。

組員:黃卓峰、魯健彬、程仲雄、陳紀浩、賴曉彤

小組導師:Dr Poon Shek, Wing Louis

指導:Tik Chan

設計概念:
水鄉茶寮,一間隱世的品茶清幽之地。店主鄭太極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希望茶文化承傳下去,致力將茶文化與現代結合吸引更多不同的人。在設計理念中,使用物料將中國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融合,利用鮮艷的顏色代表活力的形象,最後希望消費者能在水鄉茶寮感受到在水上飲茶的平靜感覺。

對大澳店舖文化的感受:
當我們到達大澳的旅遊景點,感受到不同文化和歷史之間的交流。當中我們也體驗了不同的事物,遊覽了大澳各色各樣的地方。發現大澳由魚村到現在這樣,不同地方也是有奇特的色彩和味道,鹹魚的香味與蝦膏的芬香同茶葉的風味沒違和感,少了的是港人的理解和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