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築師楊偉強擔任顧問,將大澳的特色水上棚屋搭成大型藝術裝置舞台,展示其結構與漁民的智慧之外,還有故事劇場,將大澳漁民的故事演繹出來,讓大家有一個嶄新方式遊歷大澳。
大澳棚屋舞台裝置展示
棚屋之基本形制與功能
「就地取材,因勢制宜。」好建築能善用環境資源,配合人的生活方式。大澳棚屋看似是一些簡陃的小木屋,但作為大澳的本土文化產物,內裡卻蘊藏著大澳人的生活文化及歷史。一排排錯落有緻的棚屋,構成了漁村景觀的主要元素。
棚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主棚」及「地基」,後者是由石墩、石柱或木柱造成,支撐起整個棚屋屹立於水面之上。主棚是一間木房子,作為寢室及安放先人神位。主棚再伸延出「棚頭」、「棚尾」及「棚底」。早年沒有電力供應,所有日常家務如燒飯、修補魚網、曬醎魚及製蝦膏等,都是在「棚頭」進行,而「棚尾」及「棚底」,則用來儲存雜物,昔日更有人用來飼養牲畜。
第一代棚屋 拱頂棚屋
據老一輩的大澳人說,俗稱「火車頭」的「拱頂棚屋」,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相當盛行。建造方法是將一排排彎曲的竹片繫於屋架作為屋頂結構,外層舖上葵葉及鋅鐵片,再用破舊的魚網將小屋從頂到底牢牢綑著,地基的麻石柱是從機場前身的赤鱲角石礦場運來。
第二代棚屋 金字頂棚屋
到了五十年代初期,大澳棚區內便有人開始利用木衍架(俗稱金字頂)代替拱型屋頂。他們在屋頂舖上杉木板,防水膠布及鋅鐡片,以改善屋頂結構及防水能力。然而,這類型棚屋根本性的結構問題,卻仍未解決,就是以麻石柱為地基的棚屋,很容易受到颱風吹襲或洪水泛濫而倒塌,亦因此,這類型的棚屋出現後不久便被淘汰。
第三代棚屋 坤甸木棚屋
為著令棚屋更鞏固耐用,居民便不斷改良其結構。在技術上,第三代棚屋的突破,是採用了一種稱為「坤甸木」的鐵木取代了麻石柱。這種木材盛產於南亞地區,木質堅硬沉重,呈深褐色,一般用於造船。該木材最大的特徵是浸水而不腐爛,於是這一代的棚屋,從地基到屋頂都是用同一根坤甸木柱造成,大大增強了整體結構的穩固性。棚屋亦從一層高發展至兩層高,而這類型的棚屋,亦成為如今大澳最常見的一類。
第四代棚屋 災後重建棚屋
零零年大澳發生火災後,政府允許災民自行籌建家園,新興建的棚屋在結構及用料上與上一代大致相同,但整體變得龐大笨重,主要原因是政府將棚屋的高度限制放寬至十五英呎,而原來建於屋外的廚房及廁所結構,亦與主棚結構連結一起。現在棚頭上方更可再設陽台,形成新的户外休憩空間,是中秋節賞月的理想地方。
**照片/圖片/文本 由【棚屋上下】提供
**Photos/images/texts courtesy of【棚屋上下】
展示期望和公眾分享棚屋結構與漁民的智慧,透過這次棚屋的藝術裝置來解開棚屋內部構造神秘的面紗,並教育公眾棚屋區為居民私人領域,不應擅闖。
日期:2021年12月24至27日(五至一)
時間:11:30-17:00
地點:大澳大會堂
棚屋劇場《黃花昨日》


裝置舞台上還有劇場的表演,將蒐集到的大澳漁民故事演繹出來,除了劇場於舞台演出外,我們還在大澳不同的區域安放了《形聲細塑/訴》 小型語音導航裝置,讓大家有一個嶄新方式來遊歷大澳。
粼粼之光
有些故事 輕若泡沫
不會被寫進歷史書中
也不會在旅遊指南中找到蹤跡
但此刻眼前的粼粼波光
正是由這些微小而沉默的生命聚合而成
邀請你展開一場不一樣的遊歷
由棚屋出發 走進小島的不同角落
傾聽從日治時期到此時此刻的
大澳人 大澳事
棚屋劇場《黃花昨日》
在發展的洪流中,
「漁民」已是明日黃花
在打卡漁村風光的同時
你可有空間 細聽「黃花」的
昨日與今天?
作品取材自一位89歲土生土長的張婆婆生命故事—她自少隨大人出海捕魚、織魚網、製咸魚;到後來魚獲大減、轉為從事地盤工作…幾十年辛勞換來一身傷患,此刻的願望是成功申請老人院,免家人照顧…
關於張婆婆故事的音樂作品,按此了解更多
日期及時間(每日三場,每場約30分鐘)
2021年12月24、25及27日(五、六、一)
11:30 - 12:00
13:30 - 14:00
15:30 - 16:00
2021年12月26日(日)
12:30 - 13:00
14:30 - 15:00
16:30 - 17:00
對象:任何人士
地點:大澳大會堂
棚屋劇場《黃花昨日》 網上預約請按此
《形聲細塑/訴》小型裝置
「發展」是巨輪
巨大的輪船 把人們送走,
從前住著三萬多人口的漁村,
現在留守著二千多個居民⋯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的去/留故事,
當人們都離開了,
留下來的人又怎樣繼承小島的故事?
由《黃花昨日》中那條化為泡沫的魚引領,走訪散落在大澳的五個袖珍模型,以形、聲勾勒五個扎根大澳的生命故事,拼湊出一個具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大澳故事。
裝置故事簡介及擺放位置
*參加者可自備耳機以獲得更佳的聆聽體驗
張尾 - 石仔埗街廢棄漁船附近欄杆
1941年的冬至,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在日軍的槍管下跳海逃命的故事。踮著腳尖,盡力呼吸,為自己找活下去的路,正是這位94歲老人,以及很多老漁民一生的寫照。
玲姐 - 龍田邨指示牌
一張張被珍藏的證書,上面有她的名字,身份是鹹水歌歌手,「非物質文明遺產」的繼承人。她說,她不會大澳唱這些老土嘢,後生的不喜歡。她的歌聲被記錄下來,供他人細嘗;但一些細碎而深刻的畫面,只珍存於她的腦海。例如上世紀60年代那些偶一為之的晚上,在龍田村底下那片鹽田之上,白布上流轉的光影,與駐足神往著影畫世界的女孩們。
志泉 - 永助聖母小堂 (太平街112號 永助學校舊址)
1971年,政府推行六年免費強迫小學教育。
穿上校服,志泉開展了有別上一代的漁民的人生軌跡, 一如在水中央的棚屋有了連接陸地的橋。橋,只是工具,有人走出去,有人走回來。 遊過布拉格的查理士橋,走過威尼斯嘆息橋,最終他還是回到這個心之所繫的水鄉。
肥偉 - 極友單車店 (太平街125號)
出生在80年代的肥偉與很多大澳的同代人不同,在大澳成長的他,選擇繼續在出生地工作、生活,為的是就近照顧雙親。他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延續他珍視的關係和價值,別人眼中破的、舊的、不合時宜的,他也會用心修補,陪伴孤獨,結連疏離。
Hago - 勝利蝦膏廠 (石仔埗街10號)
這個成長於90年代、在荃灣讀書的小男孩有一個小秘密。「點解你咁黑嘅?你係咪非洲人嚟㗎?」面對同學的笑鬧,他只是顧左右而言他。大澳是他的秘密港灣,當同學們安坐家中在虛擬遊戲中闖蕩時,他與妹妹整天在小島中上山下水;當其他人想著怎樣升學、搵份好工,他想著的是揹起爸爸的擔子,延續這由上世紀 30 年代已經開展的家族事業。決心回來繼承的之時,他為自己改了這個名字——Hago。
演員及工作人員簡介
導演、文本、演員、配樂
伍綺琪 Kiki Ng
伍綺琪,言遇劇團聯合藝術總監,爾劇場統籌及導師,美國紐約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畢業生和認證導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哲學碩士、一級榮譽學士、兼職附屬研究員及兼職講師,並修畢沙維雅系統轉化治療課程(初階)。自由身戲劇及社區文化發展工作者。遊走劇場、社區藝術、教育和研究之間,相信故事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作品大多以真實的生命故事為起點,近年參與劇場作品包括《本來沒有菜園村》(編作演員)、《七天七夜一一缺城市誦曲》(策劃、導演、文本、演員)、《水上華服誌》(編導演)、The SpiceRoad(法國演出、Zoom表演直播及虛擬實體二重唱巡迴演出)(編作演員)、《四日談》(編導演)等; 音樂作品包括大澳音樂計劃【鹹淡之間】和《東區Pop得起4》邀約作品《皇都故事》;互動展覽作品包括Pandoras’ Box 2.0 及3.0。
監製、製偶、戲偶指導、模型製作
梁念行 Genna Leung
畢業於澳洲格理菲斯大學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碩士。喜歡以偶戲為兒童創作,相信兒童比成人能夠更清澈看世界,希望透過偶劇場發掘兒童對世界的想像,探索世界公民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價值觀,讓兒童經歷不一樣的劇場體驗。
梁2013 年成立小不點創作,編導多個兒童劇作品。梁自 2014 年起開於為劇團製作演出戲偶及佈景,編導十多個偶劇作品。並於海外參加不同戲偶 製作課程,學習製作半身偶,面具、物件偶、執頭偶等課程。多次受邀到海外參加戲偶及青少 年戲劇節,如台灣《親密小戲節》、丹麥”Festival of Wonder” 戲偶節,及獲邀出席意大利 2019 SEGNAIL 青少年戲偶劇場節等。
演員
徐曉雯 Stephy Tsui
現時為自由身創作表演者。曾於參與演出作品包括: 綠葉劇團《我要安樂死》、《爸爸》、《十四》,鄧樹榮戲戲工作室《點解我要係Steve Jobs》,黑目鳥劇團《謊誠記》、《青春環圓》及《言盡之都》等。
聲音剪接及後製
岑明珠 Maggie Shum
自由身聲音工作者,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音響設計及音樂錄音系。曾任職Air Studio (香港),參與本地唱片及演唱會錄音混音製作;曾任職於香港迪士尼樂園,負責音響系統、花車巡遊、煙花匯演及節慶活動程式設計;曾任教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高級文憑課程,以及香港演藝學院短期精研課程,教授音響系統及綠音技術;為香港青年藝術協會「音樂快遞」、「銀光一閃」計劃任音樂導師。
舞台方面,與偶友街作長期合作,作曲/填詞作品有《小雪人與太陽花》、《花肚兜》I及II、《糖果屋的冬天》、《烏拉森林》等等;近年舞台音響設計作品有黃靖音樂獨腳戲《大愛密探》、現場音樂x踢撻舞x編作劇場《我們在此漂流》;一人一故事劇場《言遇劇團》核心成員;《一個人一首歌》創作計劃《班門大叔》及《看雲是雲》作曲人。曾任1563 at the East Live House & Restaurant技術主管,負責舞台音響技術設置;和Chez V Creation Ltd合作,為音樂節目技術統籌,曾參與大館《周六階聲作樂》、一個人一首歌《一手歌:聽城內的那雙手》大專生藝術通識計劃、南豐紗廠《WEWEAVE編織生活節》等等。現為Espresso Studio合伙人及錄音室顧問,提供錄音、混音、專業音樂製作服務。